內容來自YAHOO新聞
城北舊事-稻埕夢迴 迪化街化身洋人街
工商時報【本報訊】
「稻埕」是在地人對大稻埕的說詞,外地人才會循著慣例叫「大稻埕」。由於「大」字在念聲上屬「輕音」,在地人對自己里居地不斷說出口:「大稻埕、大稻埕……」一直念下來,輕音消失,而成了「稻埕」。
「稻埕」只是口語,難見文書;倒是「稻江」一詞,常被書寫,因為大稻埕位於淡水河之濱,而淡水河是台北盆地的江河,所以稱之「稻江」實為名正言順。
大稻埕因迪化街而崛起,這條街一年一度以「年貨大街」享譽全台,而今迪化街幾成大稻埕的代名詞。
迪化街,成街於1853年(咸豐三年)「頂下郊拚」兄弟鬩牆之後,落難逃生的同安人亡命於此同心協力打造家園。不過,誰也想不到,大稻埕竟然在七年之後,1860年(咸豐十年)逢上「台灣開港」,讓這個原為農耕之地、有著廣大曬穀場的地方迅速崛起。大稻埕和艋舺,雖同為台灣人的市街,都有傳統的台灣風情,但「現代化」的大稻埕則更有資本主義洗禮後的台灣特色。
《民俗台灣》這本日據末期皇民化運動的「親台」雜誌,創辦人之一池田敏雄,以日本人的觀點,如此看「城北」的大稻埕:
過了北門的平交道(註:鐵路未地下化前,南下列車必駛過北門前),便是大稻埕,這兒不像城內商店街道有那麼多日本人,所以有一種越境的樂趣。
台灣開港後,西方文明進入,各方人馬群聚於此,大家相互包容,因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同理心,稻埕人對金髮碧眼、凸鼻的「番仔」(洋人)也不排斥;「鬍鬚番」馬偕初蒞艋舺傳教,備受排斥的現象也不見於大稻埕。
台北三市街──艋舺、城內、大稻埕;城內居中,其南為艋舺,其北為大稻埕。清代稱「南街」、「中北街」的迪化街,當年是大稻埕的精華地段,1885年台灣建省,「台北府城」地位確立,過往「重南輕北」的現象為之翻轉,第一任巡撫劉銘傳除了以信貸新北土城信貸房貸桃園大園房貸台北城為政治中心外,眼光還放在大稻埕,企圖規畫為「台北港」,期望藉著淡水河的河航之利,將大稻埕河岸建設成輸出、入口的集散中心,於是他以類似今日BOT案的方式,邀請李春生與林維源投資闢建「洋人街」──千秋街和建昌街。
彼時,怡和、德記、美時、義和、新華利五大洋行紛紛在大稻埕設立跨國分公司,除了洋行外,還有外交使節進駐,如美國公使館、丹麥公使館、義大利公使館、荷蘭公使館、德意志公使館皆聚集此處,使此區充滿「異人」情調,而被稱為「洋人街」。
(摘自本書第二章)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台南善化農地貸款oo.com/城北舊事-稻埕夢迴-迪化街化身洋人街-215006960--finance.html